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古玉不一定受沁
▲清 初和闐白玉 受沁玉牌(保真)
沁色是大自然的傑作,重新賦予玉器新的生命,除了可鑑別古玉的真偽外,沁色恰到好處,更能增添玉器的光彩。  所謂「沁」在玉器上的解釋,有滲透或侵蝕的意思
。「沁色」是指不同的化學元素滲透到玉石的內部,而於器物表裏造成共種顏色的現象,是「次生變化」現象一種。我們從「玉璞」看到一層深顏色的玉皮,如「糖皮」或「秋梨皮」,可見玉既然會形成玉皮就可能造成沁色。在大陸出土的古玉中,我們也可從「複合器」看到古玉受到金屬所影響的沁色,如銅綠沁等,正足以說明古玉受沁的論點值得肯定。
玉器受沁至少須經百年以上,從出土實務中觀察,大陸東沿海地區較潮濕,玉器易受沁而不易保存,北方較乾燥,受沁少而易保存。
古玉也有不受沁的。如乾燥的沙漠地帶入土,或是根本未與土壤接觸,幾千年不受沁的也是司空見慣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真正質地精美的和闐閃玉,結構細密、硬度頗高,確實不容易因「差異風化」而造成沁色,此所以堅信「古玉不受沁」論調者,普遍所持的共同看法。
此外,古玉也有「傳世古」,是一代傳一代保存下來的,傳世品沒有入過土,當然也不會受沁,只是不容易保存完好,整體上仍屬少數。

 

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麗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